基层党员100·城阳故事 | 王在区——二十载戎马生涯,朝鲜战场上与死亡擦肩而过
2021-06-09 16:50:15 城阳融媒
  •       “老爷子今年95岁,在新中国成立前入党,党龄72年了”“虽然年纪大了,但老爷子身形挺拔,曾经的军人印记还清晰可见”“在老爷子的言传身教下,他家家风特别好,子女个个好样的”……在夏庄街道西宅子头社区,提起老党员王在区,很多居民的心里都会首先为之一振,接着就热络地介绍起来,特别是对年轻的党员来说,王在区一直是榜样般的存在,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


          走进王在区家中,柜子上摆放的两个红色木盒颇为醒目。走近细看发现里面放有纪念章,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这是老爷子最为珍视的荣誉和宝贝,单独摆放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王在区的儿子王德红说道。看着一枚枚荣誉奖章,王在区记忆的闸门就此开启。1946年,20岁的他参军入伍,先后当过步兵、警卫员和炮兵,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孟良崮战役等。1949年1月10日,王在区终身难忘。那一天不仅是淮海战役胜利日,还是他入党的日子,回想当时入党的心情,他现在仍然激动不已。“从参军那天起,我就是奔着加入共产党去的,梦想成真那一刻,真的很开心。”


    8df778f0de7e4dc1a995beda48cd0327.jpg
    3a847d1bf33d463489236f9e84297bb5.jpg

          老照片里,王在区英姿勃发,一个个证书记录着他的军旅生涯。


          入党后的王在区,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凡事不计得失、冲锋在前。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作为警卫员第一批去了朝鲜。“当时我们从上海随部队北上,乘火车到沈阳以后把棉衣带上,然后直奔朝鲜。”王在区回忆,当时的状况,用“惨烈”二字来形容丝毫不夸张。敌人完全掌握了制空权,“一抬头,空中就有二三十架敌机。”所以志愿军不能走公路,只能翻山越岭行军。这样一来,重型武器上不去,面对敌人坦克、大炮、飞机的轮番轰炸,战士们的武器主要就是步枪、机枪、手榴弹。


          在1951年4月至5月的战场上,王在区两次立功,这也成为他入党后最为自豪和难忘的事情。王在区回忆说,作为警卫员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卫首长安全,有一天晚上,在朝鲜上甘岭的一处防空洞里,负责警戒的他听到远处传来炮声。虽然战区炮火连天是常态,但是多年的战斗经验告诉他,炮火正在向着他们所在的位置逼近。“我赶紧叫醒我们首长,因为情况危急没等指示,我一把就拉起他冲出防空洞外,跑出来没多远防空洞就被炸平了。”1952年7月,王在区返回国内进入解放军装甲兵编练基地,学习自行火炮驾驶技术,并获得苏式CY-74自行火炮的驾驶资格,于1955年常驻城阳夏庄西宅子头,任建设西宅子头坦克团连长职务。1963年,戎马生涯近20年的王在区卸甲归田,在驻地结婚生子。


    91a28300b2754e2da3af109c0b71c711.jpg

           如今95岁高龄的王在区,就像是一本历史回忆录,始终提醒着后人:不要忘记曾经的革命志士,是他们成就了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


          曾经的峥嵘岁月,在时间的流逝中悄然隐去,但一颗党员的初心,永远不会泯灭。如今,王在区虽然上了年纪,但只要身体允许,他仍然会坚持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关心国家军队现代化建设。“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父亲全程观看。”王在区的儿子王德红告诉记者,当自行火炮方队亮相时,老爷子激动得眼里泛出了泪花,“听说火炮是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他特别高兴,连连说着国家强大了。”


          除此之外,王在区也身体力行地传承革命精神,王德红坦言,“从我记事起,父亲就严厉要求我要勤俭节约、与人为善,比如吃饭必须碗清锅清,不允许剩下一粒米。他吃过苦、挨过饿,知道粮食的重要性。”对于孙子孙女,王在区更多是通过言传身教,教他们堂堂正正做人,不忘党恩,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来源:半岛都市报城阳新闻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爱城阳”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