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故事 | 刘承正——机场、酒店两点一线的日子,过了7个月
2020-12-08 17:56:19 城阳融媒
  • 3月5日晚上,刘承正接到了第二天借调到流亭国际机场参与防疫工作的通知。“说实话,我当时有点懵。”在当时国内外疫情尚未好转的情况下,直接去接触境外来青人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时间紧迫容不得刘承正想太多,考虑到后期是集中住在酒店不能回家,他简单收拾好衣物后,怀揣着一份对未知的忐忑入睡了。

    其实,刘承正不是医护人员,也不是机场工作人员,只是城阳区教育和体育局安全管理办公室的科员,特殊时期机场人员紧缺,让34岁的他成为了机场防疫专班的一员。第二天一大早,刘承正驱车前往机场,手机里的疫情防控工作群正不间断地“协奏”弹送着消息,春节以来他已经习惯于每天这样的“开局”。各个航班乘客的信息登记核查、数据对接、情况汇总,指挥组上传下达、内外协调是刘承正负责的主要工作,这也是机场疫情防控工作的桥梁和纽带。


    f94176a9eb954a3fa7f49c16f667ddab.jpg

    在机场,刘承正和其他防疫志愿者们“无缝衔接”防控闭环,用行动和坚守为这座城市筑起一道不平凡的防线。


    刘承正熟悉流程后,就开始了繁杂的信息接收工作,面对海量的防疫信息,他先是将各类信息按照日期、航班、乘客座位顺序分门别类,并梳理出需要改进的疫情防控工作要点。“3月份初,疫情大数据系统还没有建立完善,所以信息整理得靠用纸质材料进行,最忙的时候同时来了两三个航班,当时就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但刘承正介绍,信息登记核查还不是最麻烦的,回过头翻找追踪才是最费时费力的。4月13日,刘承正突然接到通知,要赶紧找到前后7天从孟加拉国入境广州,再飞到青岛的乘客联系方式及去向信息,于是他立即从100多个航班信息存档中逐一翻找,花了8个小时才把相关的乘客信息全部找出来。“到了5、6月份,疫情大数据系统建立起来,信息登记核查工作也高效了很多。”


    防护服一穿便是十几个小时,全程佩戴面罩,雾气在眼前凝结却没办法揉清,手套里永远都是湿乎乎的;没有固定的饭点,只有不断地与形形色色的入境人员打交道,在机场的穹顶之下不分昼夜……这是刘承正在机场防疫日子里的常态,辛苦程度不言而喻。但他说,尽管如此,但内心必须始终绷着一根弦,不容许丝毫疏忽。国际航班不分昼夜,所以刘承正常常熬通宵。“往往到了后半夜,脑袋越来越沉,眼皮开始打架,有时候实在太累了,只能航班间隙站着打个盹。”一晚下来,刘承正眼睛遍布红血丝红,黑眼圈很重,走路都快抬不起腿,但是只要旅客一来,他马上打起十二分精神。


    值守到次日8点半,刘承正才下班,真的是又饿又累,回到酒店倒头就睡着了。每天两点一线的日子,一过就是3个月,这期间刘承正一直无法和家人见面,防疫任务重是一方面,他最担心的是自己身上潜藏有病毒,毕竟家里还有老人孩子,所以只能通过视频了解家里的近况。“有一次,实在没有换洗衣服了,我回家拿的时候也不敢进门,眼巴巴站在楼下,看着家人把衣服放在电梯传送下来,两个孩子趴在阳台一直喊‘爸爸’。”心里有再多的不舍,刘承正也只能狠心离开。直到6月中旬,刘承正才真正回家了一次,当晚和家人吃上久违的一顿饭时,他心里感慨万千。


    11ae7c6a61974a63817fcfb35b2e4d37.jpg

    离开机场防疫值守岗位之前,刘承正主动把这7个月来积累的工作方法教给新来的志愿者。


    10月的流亭机场,相较于年初的清冷,早已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在机场值守了7个月的刘承正也回到教体局的工作岗位上。他一直不愿意用“守国门”这类词汇来表述这段时间的工作,在他看来,只有在祖国边疆戍边的边防战士才适合这类崇高的表述,他只是机场闭环防控的中一个螺丝钉。但也是千千万万这样的“螺丝钉”,用行动、用坚守为这座城市筑起了一道不平凡的防线。

    (半岛都市报城阳新闻)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爱城阳”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