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一座城市的教育,最有发言权的永远是孩子家长。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作为新市民,虽然定居城阳才不到四年,但城阳对于教育的‘大手笔’投入我们是能真切感受到的,随之而来的教育环境优化也是迅猛的。”唐先生2018年在城阳白云山片区购房定居,说起这几年的感受,他最在意的还是教育。“每个家庭都是为了孩子,想要孩子有更好的教育,谁不希望自己身边的好学校、好老师越来越多啊。”唐先生介绍,在他们小区周围,目前有实验中学东校、国城小学、荟城小学、白云山学校、白云山幼儿园等多所学校。“很多学校还都是区直属,师资力量很让人放心,今年孩子刚上幼儿园,以后小学、初中都在附近。”
唐先生的感受,是近年来城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综合来看,一座城市高质量教育的发展需要普惠性建设,包括新建、扩建、设施提升等,更需要抓住关键核心,那就是教师。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高质量教育的根本力量。






先后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齐鲁名师6人,齐鲁名校长2人,省特级教师7人,省优秀教师6人,市级名师35人,市级名师培养人选24人,市级名校长8人;近五年培养市级学科带头人66人,市级教学能手269人,市级优秀教师43人,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近三年通过“双名”(名师、名校长)引进、骨干教师选聘、国家公费师范生选聘、公开招聘等形式招引优秀教育人才1098名,其中省级名师名校长9名、省特级教师6名、省级教学能手3名、市级名师名校长9名、国家公费师范毕业生46名;在2022年公开招聘181名中小学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新教师占31%;近三年,70%的新教师通过“阳光选岗”分配至薄弱学校,400余名教师交流轮岗到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如此一串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背后,印证的是城阳努力造就一支忠诚于教育事业,让学生尊重、家长信赖、社会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每一步坚定的跨越。跨越之间,底气由来。







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毫无疑问,这是人们最期待的理想教育氛围,而这种氛围的达成,需要更有力制度的保障和激励。
近年来,城阳区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发展教育的基础,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强化人才引育。同时,城阳区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方案》、《青岛市城阳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考核办法》等系列文件,建立“教育、宣传、监督、考核、奖惩”五位一体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和“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将师德建设工作融入教师日常管理中,把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廉洁从教等作为对教师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师德档案,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引导广大教师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言传身教中为莘莘学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此外,城阳区尤为重视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一大批“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教师”成为了城阳区万千教师争相学习的榜样,通过深入挖掘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在教师队伍中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通过实行新教师入职宣誓、在职教师教师节宣誓,组织全体教师签订拒绝有偿补课公开承诺书、开展教师荣退仪式等形式全面提高了教师职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让做一名风清气正、立德树人的好老师成为了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追求。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一句句的殷切期待,是对城阳教育尤其是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发展的最好注解。
近年来,城阳区走出一条由点及面、由局部至整体的师资素养提升之路。通过实施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领航工程”,后备干部、青年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三百工程”,新入职三年内教师“青蓝工程”和新招聘教师“集训工程”等四大培训工程,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全面实施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工程等途径,不断加快区内教师队伍成长步伐。同时,建立了“三名”工作室,构建“塔式”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梯队建设、有序衔接”的人才培养格局,推动了教师终身学习、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城阳教育核心竞争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城阳教育,值得你我再次期待。

来源 | 半岛都市报 城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