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区持续推进生态涵养发展,着力建设美丽宜居城区
2021-11-02 08:57:47
  • 近年来,城阳区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生态涵养发展,着力建设美丽宜居城区,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首批省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先进区等荣誉称号,2020年9月10日入选赛迪“2020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百强榜”(排名第71位)。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

    2020年6月,城阳区立足实际,制定了《“阳光城阳”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全面实施阳光党建、阳光政务、阳光发展、阳光治理和阳光生活新“五大工程”,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框架。2021年3月18日,再次发布实施《关于加强2021年“阳光城阳”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细化“阳光城阳”建设的年度工作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明确提出持续运用新发展理念推动“阳光城阳”建设实践,科学提升“阳光城阳”建设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全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三五”期间,城阳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全面完成青岛市下达任务,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比例53%,位居全市第一,顺利完成青岛市下达煤炭消费总量压减任务。万元GDP能耗连续实现四连降,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十三五”能耗下降任务。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年均浓度分别降低了82.4%、18.2%、19.5%、37.5%和17.4%,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13.3个百分点。全区主要河流水质持续改善,重点河流监测断面达标率83.3%,河道生态环境逐步恢复。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石油类和无机氮超标率分别降低了36%和27%,海水富营养化水平持续降低。全区土壤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农用地安全得到保障。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7.7%,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

     持续开展生态建设,筑牢生态涵养支撑

     开展“五水绕城”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从“河道治理、水体利用、生态保护”各个环节入手,全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五水绕城”风景线。对流经城阳城区的虹字河、南疃河、小北曲河、爱民河、墨水河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力求通过河流廊道的修复重塑,打破人与河道的隔阂,恢复河流生态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完善河道游憩功能,营造城市滨河景观,带动水岸经济发展。对全区12条河流的40千米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恢复水生态,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着力推进绿色城镇化,认真学习借鉴浙江等地特色小镇建设先进经验,提出了以城市发展单元理念打造一批特色小镇的总体思路,重点实施“一路三镇”工程,“十三五”期间绿化面积达200余万平方米、裸露土地绿化面积达80余万平方米,先后建设口袋公园80余处。

     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区生活环境舒适度

    实施乡村生态振兴战略,扎实开展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实施美丽乡村标准化创建工程,5个村庄达到省级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要求。初步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长效运行体系,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整镇整村推进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改厕,基本实现全覆盖。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总体保持稳定。加快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加强流域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建设,构建重点河口海岸带滩涂湿地,高标准打造以“三河(大沽河、桃源河、墨水河)三湾(红岛西岸、红岛湾、女姑湾)三库(崂山水库、棘洪滩水库、书院水库)”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

    来源:城阳环保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爱城阳”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