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铁1号线北段:“一站一故事”
2020-12-22 10:24:26 城阳融媒


  • 东郭庄站:位于209省道与规划道路交叉路口西侧。站厅以温和的米色调为主,选择不同色阶的卡其色、米色,搭配大小不同的色块,呈现一种亲和、温馨、舒适的归属感,同时展现出城市的繁荣与活力。

    沟岔站位于沟岔站环城北路与长城路交叉口。站厅以蓝色调为主,提取海洋元素进行艺术化处理,立面设计以错落叠加造型展开,地面采用蓝灰色调,两者相互映射,形成波光粼粼、海天一色的优美景象,营造了清爽、活力的时尚感。

    农业大学站: 位于虹子河与春阳路之间的中城路。整个站厅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以“春日暖阳”为主体,以温暖的淡蜜黄为主色调,温和的色调将墙面、天花、柱面有机地接在一起,通过灯光辅助空间的方式,营造轻松自然的氛围。

    正阳中路站 :位于中城路与正阳路十字交叉路口处。以青岛百合为创作元素,提取其橙黄花色和淡紫斑点等特征,用灵动飘逸的手法将热熔块料排列起来,经手工剪贴调整丰富画面。

    小寨子站: 位于中城路与文阳路交叉路口北侧。以青岛的蓝色为主色调,用长方形的铝板做出层次丰富的蓝色墙面,不同明度的蓝色色块铝板交相使用,配以局部的暖色重色点缀空间,使整个站厅空间有整体统一而又丰富的设计效果。

    凤岗路站:位于城阳区凤岗路与白塔路交叉路口,以青岛特有的砖石围墙为灵感作为墙面的设计,结合海浪的碧蓝色,在墙面上端部分做局部凸出造型处理,造型为点缀式设计,使空间不单调却又充满统一性。

    流亭站: 位于新郑路,以蓝绿为主基调,辅以紫灰和暖白进行点缀,用手工铺贴的方式进行创作。一碧万顷的海面、海天交织处的暖阳、涌动的浪花,呈现出壮阔、蔚蓝的景象,体现的是滨海城市的繁荣和活力。

    仙家寨(汽车北站):位于重庆中路与双流高架交叉路口南侧。以抽象的艺术手法,借助城市与海风的元素,徐徐展开了青岛城市的夜色景象。用抽象艺术的手法各自诠释了青岛日和夜不同的城市风光。

    瑞金路站 位于重庆路与瑞金路交叉路口西南侧。采用有序列的大块面组合形式,以釉蓝为主色调,通过直线和块面组合,反映速度、效率、科技感,体现海纳百川、生生不息、万物互联的时代特色。

    遵义路站 位于重庆路与遵义路交叉路口西南侧。整个站厅以粉色为主题,盛开的梅花艳似朝霞,白如瑞雪,将生命的灵动与活力尽情展现。整个展厅升腾着欣欣向荣、繁花似锦的生机,表达了对生命和时代发展的赞美和热情。

    南岭站 位于重庆中路与南岭三路交口西北侧。延续了浅紫色的空间色调,标准站的墙面对比重点站相对简化和易于施工,用了长直线条做墙面设计,充分体现了一号线空间线条简约明快,色彩斑斓的艺术特点。

    兴国路站 位于重庆中路与兴国路交叉口西北角。车站呈现了姹紫烂漫的艺术氛围,从丁香花等自然形态中渐渐剥离,形成独特的艺术姿态。紫蓝色为主要色调,带给乘客沉浸式的空间体验。

    永年路站 位于永年路与兴华路交叉口以南。采用了灰粉色和灰紫色的方形色块做墙面设计,点缀小三角的装饰。站厅灯具延续使用标准站灯具设计,结合墙面色块的造型设计,整个站厅空间明亮温馨大气,站台空间统一协调。

    沧安路站 位于沧安路与沧台路口西侧。搭配了为标准暗挖站设计的几何造型灯,灯具造型由山东风筝为原型,利用漫反射原理,将光线反射至上空的反射板上,使空间呈现高级明快的色调。

    青岛地铁1号线全长约60公里,共设车站41座,全部为地下站,起自西海岸新区的王家港站,终至东郭庄站,是连接西海岸城区、东岸城区和北岸城区的南北向快速轨道交通走廊,串联起西海岸汽车站、青岛站、青岛北站、汽车北站、流亭机场等交通枢纽,是山东省重大工程项目。

    其中,1号线北段全长21.9公里,设车站15座,南起青岛北站,终点至东郭庄站,串联起青岛北站、汽车北站和流亭机场等大型交通枢纽,加强了城阳区、李沧区和主城区的联系。自北向南分别为东郭庄站-沟岔站-农业大学站-正阳中路站-小寨子站-凤岗路站-流亭站-仙家寨站(汽车北站)-瑞金路站-遵义路站-南岭站-兴国路站-永年路站-沧安路站-青岛北站,主要连接李沧区与城阳区,并与3号线、8号线在青岛北站进行换乘,串联铁路青岛北站、青岛汽车北站、流亭机场三大公共交通枢纽。

    地铁1号线北段2016年3月开工建设,于2020年2月实现洞通,3月实现轨通,4月实现电通,8月开始实行了为期3个月的空载试运行。11月底至12月初,1号线分别通过了竣工验收以及专家评审,满足开通运营条件。

    地铁1号线北段建设过程中克服地质复杂等诸多困难,通过创新提升管理,首次使用TRD、管幕法、冻结法、钢纤维管片等工法技术,使用BIM进行资产移交。截至目前,1号线申请专利22项,创建标准化成果121项,荣获省级BIM技术创新奖3项,国家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1个,省级安全文明标准化示范工地13个,全国安全管理标准化示范班组1个。

    1号线北段被称为“地质百科全书”,沿线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岩土种类众多、跨越众多断裂带,完整性与稳定性较差。重大不良地质、复杂水文地质、穿越构建筑物、穿越富水砂层及破碎带、软硬不均地层等地质风险给施工带来多种难题。如此复杂的地质条件让青岛地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施工难度。

    青岛地铁通过创新工法,将问题逐个击破,确保了线路工程进度。青岛市地铁一号线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振介绍,地铁1号线自开工建设以来,在公司“科技先导”的理念下,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加大科研技术创新攻关力度,取得多项技术成果。公司立足建设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通过邀请国家知名专家把脉、研究,充分发挥后方设计和施工单位技术储备,引入国内先进工艺技法,创造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和工法。

    比如,1号线北段庙文区间联络通道地处富水砂层,靠近胶州断裂带。公司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进行方案评审,最终形成措施得当、风险可控的施工方案。作为青岛首个冷冻法施工联络通道,参建各方克服地质风险高、施工作业面狭小等困难,也为后续青岛地铁冷冻法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克服这些困难,建设工作者常常通宵达旦研究解决方案,将居民、百姓以及城市的影响控制在最小,并在建设完毕后尽快恢复道路和景观环境,甚至设计施工了市民小公园。“我们希望市民在新的乘坐体验的同时,在周边环境上也能有较大的改善。”

    为更好提升地铁工程建设质量,地铁1号线引进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只需要扫一下二维码,就能知道构件的“前世今生”,实现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作为当前最先进的建设工程信息化技术,BIM技术具有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等特点,是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技术和工具,不仅有效解决了项目交叉管理,降低了沟通时间成本,同时提高了施工进度及数据统计分析效率,减少人力成本,部分工作环节实现无纸化绿色办公。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地铁建设者凝心聚力,“攻山头、炸碉堡”,以全新打法应对新局面,一边毫不放松抓防疫,一边千方百计组织复工,日夜奋战确保了施工安全与工程进度,创造了轨道交通史上的“青岛速度”。今年2月,疫情肆虐,许多外地劳务人员无法返青,但工期不能等。为确保工期,一号线公司成立党员突击队,冒着风险奋战在一线,开通专车将建设者从各地接回,为及时复工复产提供了重要基础和保障。“当时,我们有一批最核心的供电设备。这个设备的供应商是武汉的。那时,武汉处于封城状态。这个设备如果到不了青岛,就会影响到原定的4月份电通目标,之后的很多工作也会因此延后无法开展。”徐振说,面对这个巨大的挑战,他们费了诸多周折,终于在3月上旬把这个设备正常运到了青岛,为确保工期顺利完成抢回了宝贵的时间。

    地铁1号线北段建成通车,离不开建设者的辛勤奉献。“地铁建设的性质就是没白没黑、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我们的员工来自五湖四海,有的家在外地,一年只能回家一次;有的女员工在临产前一个星期还奋战在施工现场;对他们来说,宝贵的时间几乎都奉献给了青岛地铁,亏欠最多的是家人和孩子。”徐振动情地说。

    经过1万余名建设者2000多个日夜的奋斗,1号线北段即将走入市民的生活。对建设者来说,期待中的这一天终于来了,过往一切的付出都值了!


    (来源:青岛日报)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爱城阳”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