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王思一:对待自己“心比腰粗” 把细腻留给同伴和服务对象
2020-12-18 10:58:02 城阳融媒
  •  “我执勤的时候曾经遇到过无症状感染者,一开始得知这个消息,确实愣了一下,不过我并不太担心。”90后志愿者王思一告诉记者,他一直是个“心比腰粗”的人。可是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小伙子其实有“两面”——穿防护服,出汗累到虚脱也不当回事,继续坚持执勤;遇到无症状感染者也不紧张;抢着上夜班,一连熬几天……对待自己,他确实“心比腰粗”。但他把自己最细腻体贴的一面都留给了抗疫志愿者同伴和志愿服务对象们。
    4f1b942c809c4044af65a6f48fab545a.jpg抢夜班抢工作
    志愿服务冲在前面

        王思一是青岛市城阳区不动产登记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疫情突如其来,在了解到有大量旅客从国际机场入境至国内,流亭国际机场需要大量外语翻译志愿者后,他第一时间向单位请示,并得到了大力支持,马上提交报名信息,成为了一名“逆行”机场一线的志愿者。
        机场翻译志愿者被分为多个小组,分早、中、晚三个班组执勤,其中晚班组要从下午5时忙碌到当日最晚航班到港并放行结束,凌晨三四点钟收工是常事,工作时间长,人员流入量大,容易疲惫,室内温度低。“我们组里有女生,哪能让她们上夜班。”王思一在了解到晚班比白班条件辛苦后,主动抢下晚班名额,经常连续熬夜,拒绝调班。
        从3月到5月,时间在志愿服务岗上跑得飞快。岛城气温明显提升后,穿好防护服不到半小时,王思一的T恤、裤子就会被汗水打湿,因为要节省防护服,提高工作效率,他尽量控制饮水,有好几次结束工作后,都有虚脱的感觉。“我常年健身,体格不错。如果我都感觉不舒服了,那年龄比我大的志愿者、年轻女志愿者感受肯定更糟。”王思一心思细腻,为了照顾同伴们,他默认自己是“主力”,各种工作都抢在前面去做,并提醒同伴们做好防护,流露出自己贴心的一面。
    勤翻译送口罩
    赢得外国友人点赞

        对自己心粗的王思一,对待志愿者工作时总是拿出百分百的细腻劲。每次轮到他执勤,他都早早提前到岗,做好岗位的交接班工作,尽量让志愿同伴早点回去消息,并且及时了解当日航班信息情况,提前准备好翻译相关工作。
        执勤时,王思一耐心地为每一位外国友人提供翻译工作,向他们讲解中国的防疫工作政策及要求,遇到对方表示不理解或不太接受相关要求的情况,他不厌其烦一遍遍解释,直到他们自愿配合防疫工作、承诺做好入境隔离为止。不少外国友人在王思一的帮助下快捷办理完入境手续后,常常向他伸出大拇指点赞。
        在外国疫情严峻时期,每天接待外国旅客,意味着风险。王思一有一次就遇到了一位无症状感染者。在第二天得知消息后,“心粗”的他没怎么担心,而是按相关要求进行了检测,经过观察确定排除感染风险后,又第一时间返回志愿者岗位。
        面对疫情,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为外国友人提供志愿服务时,王思一总是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我们曾遇到过来自塞尔维亚的青岛足球队外援,他从欧洲经过多次转机,整整飞了两天才到青岛,挺不容易的。”在了解到这位外援已两天没怎么合眼后,王思一争分夺秒引导他办好入境手续。得知他缺乏防护口罩,王思一又和同伴一起为他送上备用口罩,令外援大为感动。
    130669bc146e4cdbaea4a90c8a1b06d2.jpg

    “成为志愿者是一种光荣,既然我有翻译的能力,就该出一份力。”王思一说,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干,他愿意扛起这份担当和责任。

    (观海新闻/青报晚报 记者 张琰)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爱城阳”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