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70年 城阳谱新篇》青特集团——从农具修配厂到国内行业三甲
2019-10-30 18:43:19
  • 在城阳区有这么一家民营企业,从60多年前的 一个农具修配厂,一步步发展起来,到如今, 其自主研发的车桥产品综合实力位列全国三甲。企业正在朝着“ 中国车桥行业引领者, 做百年企业,创世界品牌”的发展目标阔步前进。今天的《辉煌70年 城阳谱新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青特集团。

    在青特集团的展厅里,一幅幅照片、一块块展板和众多老物件清晰的记录着青特集团的发展历程。青特集团的前身是 1958年 人民公社时期的一个农具修配厂,当时只有20名员工、6间民房以及简陋的手工设备, 人力、技术、设备和资金都非常匮乏, 年 产值只有 几万元。 在艰难的条件下 ,本着“艰苦创业”的精神,企业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一步步步跨越,从农机修配发展到汽车铸件和农机生产、再到特种汽车和支承桥制造、直至跨入汽车驱动桥生产领域。

    青特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  杨朝会

    在早期的产品主要是生产水泵、犁耙等农机器具,以及一些简单的低技术含量的汽车件,在早期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依靠手工作坊来生产,产品没有技术含量,从1992年,青特开始涉足于专用车制造,并一举取得了成功,到1999年,青特开始抛弃了这种低技术含量的产品,逐步的转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汽车车桥产品,应该说从1999年到现在20年的时间,青特逐步发展成为了中国汽车行业一个领军角色的企业。

    在青特集团戴姆勒生产线车间,终检员正在对刚下线的重卡驱动桥壳按照 国际标准 进行验收。稍晚,这些桥壳将通过中欧班列运往德国,装配在德国戴姆勒最新款卡车上。这条 戴姆勒专用生产线是 青特集团 2014年斥资1.5亿元建成的。当时德方对桥壳 工艺提出了 严苛的要求,青特集团组织技术人员日夜攻关,研究解决了各种难题2000多个 。

    青特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   王玉亭

    通过对产品结构的细化分析和优化设计,我们桥壳的寿命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得到了戴姆勒客户的认可,同时呢这项技术也在我们国内产品制造上得到了应用,也受到了我们国内的认可和好评。

    多年来,青特集团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高质量、低成本、国际化”的战略方针, 积极推动智能研发、智能制造、智能供应一体化,为青特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满足世界顶级企业的市场需求, 青特集团又增资2亿多元,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和绿色铸造,多项生产工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青特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   王玉亭

    青特始终把创新作为企业的命脉,先后承担国家级计划项目13项,省、市级106项;拥有国家专利1000余项,位列全国同行业首位,同时也获得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认可中心实验室等方面的称号。在产品方面,我们与北汽福田、一汽解放、中国重汽等主机厂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也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先后为卡拉罗、卡玛斯、戴姆勒、菲亚特、JCB等卡车、工程机械巨头批量供货,并且目前正在与大众商用车、美国佩卡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现在海外合作客户涉及欧洲、美洲、澳洲、东南亚、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积极拓展新领域,努力实现产城融合。今年9月7日,青岛大学和青特集团共建的青岛大学医疗产学研基地启用,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统筹各方资源,在基地建设综合性医药医疗研发技术平台、科研服务体系等,进一步加强产、学、研融合发展。

    青岛大学医学部常务副部长   姜宏

    主要为这个地方提供人才,提供科学技术,开发一些新药研究,然后在高端医疗方面以及医养健康、护理健康方面我们要展开一些产学研的合作。

    青特医疗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舰

    我们非常看好青岛大学在医疗学术领域的人才、科研以及成果转化等各方面的优势,我们寄希望于青特集团与青岛大学强强联合,共同打造一个医疗大健康产业集聚的产业基地 。

    未来,青特集团将以制造业为本,创新驱动多元化发展,引领商用汽车车桥及零部件发展实现国内国际双翼同飞 。

    青特集团副总裁  纪奕春

    面向未来,青特将致力于战略引领,追求卓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工程的实施计划,既青岛市产业规划,按照城阳区产业布局的要求,开启战略转型之路,并继续秉承“敬人诚信,敬业创新”的核心理念,通过持续创新和不懈努力,早日实现“中国车桥行业引领者,一流的专用车制造服务商,区域领先的地产企业;做百年企业,创世界品牌”的公司愿景!





    记者:曲康

    责任编辑:穆军  臧建文

    编辑:肖璐  刘震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爱城阳”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