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七十年 城阳谋新篇》智慧农业 打造全球现代农业新典范
2019-10-18 17:16:26 城阳融媒

  • 土地改良+智慧农业+人工智能, 青岛九天智慧农业集团有限公司 联合华为研发“九天芯”智能农业芯片和农业装配与“后土云”农业操作系统, 着力培育智慧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聚焦土地赋能、平台缔造、产业推广, 通过 四维改良法在盐碱地上种水稻并获得丰收, 成为全球智慧农业新典范。

    林家社区居民  崔淑桂

    现在变化大了,以前是长些荒草,现在是长的水稻,这个水稻长的挺好的现在。 

    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叫崔淑桂,在桃源河畔生活了一辈子,退休后成为一名草根画家,专门用画笔纪录桃源河畔的历史变迁,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眼前这一片泛黄待收的耐盐碱水稻田,曾是一片海水倒灌形成的盐碱地。

    林家社区居民  崔淑桂

    旱天的时候白茫茫的一片盐碱, 草都不长,寸草不生,到了雨季,水都集中在这个地方,又是汪洋一片,种的庄家都淹了,整个的连路都没了,所以这个地方就一片荒滩,跟以前变化就太大了,现在是把盐碱滩改成了水稻田。

    青岛九天智慧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以土地改良+智慧农业+人工智能为核心的高科技企业,通过全职引进、柔性引进等方式,同盐碱地改良、智慧农业等领域的21位专家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为首席科学家的抗逆性作物研究专家团队、盐碱地改良研究专家团队和智慧农业专家团队。联合华为研发“九天芯”智能农业芯片和农业装配与“后土云”农业操作系统,着力培育智慧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聚焦土地赋能、平台缔造、产业推广。在上马街道的这片盐碱滩上种水稻,是他们采用 四维改良法改造盐碱地的一次大胆尝试。

    青岛九天智慧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林总

    刚开始的时候这片田地是寸草不生的,当时来了以后田间还很低洼,洪水还没有完全排净,在这里首先是做一个田间的土地整理,要进行田块的整理、管道的敷设,传感器的布设,这里面需要涉及到土壤、水质和气象各种数据,所以这里面有微型气象站,//还有水质的检测数据,还有一个土地里面,我们采用的是暗管排盐法,就是在土地里面埋设一定的渗水管,通过排灌把土壤当中的一部分盐分用它进行收集然后排除掉。

    2018年,我国将 每年的秋分日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也就是在这一年,公司利用由袁隆平院士团队提供的耐盐碱水稻品种,在这里以及山东东营、新疆岳普湖、阿联酋迪拜等各类型盐碱地进行示范种植,平均亩产超过 500公斤。特别是这一片曾经的盐碱荒滩上,试验第一年,编号为1083的水稻材料就取得亩产261.39公斤、理论亩产696.24公斤的好成绩。

    青岛九天智慧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林总

    我们对于前期的工作我们是既满意又不满意,既满意是我们在这里付出了,终于看到了我们四维改良法在盐碱地上获得了丰收,不满意的是我们觉得我们的产量还可以进一步获得提高,比如说我们今年在耐盐碱程度上,我们去年作物耐的最高的含盐量是千分之六,今年我们已经向千分之八去冲击,而且我们从千分之八的种植情况来看,表现还是良好的,这是去年的情况。

    今年临近收割期,看着籽粒饱满的水稻, 崔淑桂 老人却没有发现一位工作人员在田间管理、忙碌。其实,秘密就在不远处的大数据处理中心。

    青岛九天智慧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林总

    这是我们华为九天智慧农业创新中心的一个基地,我们利用华为的ICT技术底座,来为我们大数据中心建设打好了基础,我们收集这些数据,通过我们大数据中心的收集、运算,我们把它呈现在我们大屏幕上,我们在这里面5G技术是怎么结合的呢,5G技术具有高通量、低延时的特点,比如说我们在无人机播撒的过程中,通过5G信号,它的反应就会更加的精准,这样我们就能做到更加的有利于差别化的施药或者施肥,就会做到飞行路线更加精准一些,同时它还能传输高清信号,比如说我们田间会有一些高清摄像头,他能够记录到我们田间叶片上的一些害虫,他能够识别,同时和我们数据库当中的一些图像进行对比,能够识别这种虫害,它起到一个预警和预防的作用。

    四维改良法、九天芯、后土云、5G,经过两年的建设,九天智慧农业集团已经把这里变成了智慧农业的中枢。在这个大楼里,建有配置齐全的抗逆性作物及土壤检测实验室、智慧农业数字化信息中心、以“九天芯”为核心的人工智能芯片研发中心和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可实现农业和大数据的有机结合。一项项智慧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这里不断实现。

    青岛九天智慧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林总

    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认为这是非常壮丽辉煌的70年,从我们农业来看,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展望未来,我们的信心是非常足,我们有两个方向的展望,一个是立足于国内,我们要解决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的问题,从国外来看,我们全球还面临着严重粮食不安全人口还有1亿多人,现在的粮食的紧缺还有贫困人口非常多,中国的技术、中国的一些标准,中国的这样一些模式推广到世界各地能够造福全球,所以我们也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积极走向海外,我们立足让中国的技术、中国的稻种、中国的模式走向海外,造福全人类。

    记者:刘云海

    责任编辑:臧建文 穆军

    编辑:刘震 李铭纯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爱城阳”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