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故事 | 刘同胜——30多亩葡萄园串起乡邻情,编织致富路
2021-04-20 10:25:39 城阳融媒
  •       初春四月,上马街道葛家屯社区,宽阔的街道干净整洁,两旁的院落错落有致,每个角落都散发着春天的气息。位于社区里的五丰余庆家庭农场,一排排葡萄桩整齐划一,一棵棵葡萄树上已经长出鲜嫩的叶子,今年50岁的刘同胜正带领着工人在除草、施肥。


    图片  

    半岛全媒体记者 | 黄冬梅


          刘同胜是这个农场的负责人,2016年他看到了政府对生态农业的好政策,加上自己也对土地有着一腔热爱,就来这里承包30亩土地创办五丰余庆家庭农场,一个以葡萄种植为基础的绿色环保型农家乐园。创业路上,刘同胜并非一帆风顺,也经历了葡萄品种选择不准确、发展方式无特点等挫折。于是他以“勤”字当头,像小学生一样天天捧着书本钻研,外出培训学习相关技术,并高薪聘请专家前来指导。


    图片  

           松土浇水、除草打药,刘同胜就像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照料着葡萄树,经常从早干到晚也不觉得累。


          “葡萄种植在果树种植管理技术中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对气候、土质、阳光照射要求比较高。”刘同胜坦言,首批葡萄苗栽种下后,他基本上没睡过一个好觉。在技术专家指导下,他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戴着草帽,下到农场跟着工人一起忙活。晚上睡不着觉,他就干脆半夜起床,到农场察看葡萄苗长势。有很长一段时间,刘同胜天天泡在农场,人晒得又黑又瘦。


          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稍有闪失就会出现意外。购苗、工人工资、水泥杆和排灌设施等建设,先期投入的300多万元很快就花完了。“做农业一定要沉得住气,要坚持不懈。”回忆创业当初的艰难,刘同胜感慨地说:“从种到收,在长达36个月的时间里,我不仅看不到一分钱收益,还要每天往里投钱。说实话我的压力很大,生怕血本无归。”有一天晚上,刮风下雨不止,把葡萄大棚吹得摇摇欲坠。为保护固定大棚的水泥桩不被连根拔起,刘同胜和妻子想尽办法,硬是忙了一整夜。


           好不容易等到葡萄挂果了,这个过程需要及时修剪,修剪技术含量较高,刘同胜经过学习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葡萄修剪种植方法,保证了挂果量及品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几年的摸索,无数个白天和黑夜的汗水浇灌,刘同胜终于迎来了农场的顺利运转,现在种植的“阳光玫瑰”“辽峰”葡萄每年收入达约80余万元。“我们不用化肥,坚持用天然有机肥料,葡萄个头大,汁水多,口感甜。”良好的品质在市场上颇受欢迎,每年农场的葡萄进入盛产期,都会吸引不少游客争相而来采摘。


          自己富了不忘乡亲。刘同胜成了葡萄种植能手后,社区里不少种植户都慕名前来请教,他总是无偿为他们提供优良的种苗和先进的技术。有的种植户因为缺乏经验,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不少挫折,刘同胜就主动到这些种植户家,下到地里手把手教他们抹芽、定梢、施肥……越来越多的居民靠种葡萄走上致富。同时,刘同胜还聘用不少上了年纪的居民来农场工作,使得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就地解决。每年“六一”儿童节,他都主动给社区的孩子们捐款捐物。“通过自己的努力,看着社区越来越好,我心里很高兴,也很自豪。”


          2020年刘同胜被评为“阳光上马人”,他说虽然自己不是土生土长的上马人,但他的心,已经像葡萄树一样在这里扎下了根。“未来我想继续扩大农场,让更多的居民加入进来,努力把农场打造成品牌,促动社区旅游采摘业的发展,解决更多人的就业增收问题。”

    黄冬梅 半岛都市报城阳新闻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爱城阳”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