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一个永不熄灯、24小时有人坚守的地方;急诊科,病患数量最多、病种最复杂、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疫情“放开”后,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急诊科,也进入了艰难时刻,一天最高的接诊量远远超出既往数量。在城阳区人民医院的急诊科,最近每天接待病人600多名,数字仍在逐日增长。急诊科医生成了最忙碌、也最易受感染的人,在岗医护人员连日来都是处于高负荷运转的状态。急诊量激增,战斗性减员,但他们始终逆行而上。“但这是一场必须扛下来的硬仗。”急诊内科主任王金来说。
近期,发热患者激增,加之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发,城阳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患者中重症患者较多,大部分重症患者年龄偏大、基础疾病较多。“我们现在有11个医生,每个班最多三个人,下半夜只有一个医生,大家都会自觉加班,基本上都是在连轴转。”王金来记得,发烧患者多起来是在疫情防控新十条出台后五六天,而最近一周,主要以老年肺炎患者居多,还有些年轻人来院就诊是因为感染后症状加重。“现在每天危重患者抢救人数达到40人,接诊量、出诊量都是从前的2到3倍。” 王金来说。
“老年人基础疾病多,治疗难度大,每一个患者的化验报告,都可能有几十项结果异常,每一个指标都需要精准控制。”为全力保障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城阳区人民医院优化资源力量配置,在急诊由重症医学科牵头,成立了急诊ICU,增设抢救单元,扩增病床,尽最大可能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救治。“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精细化管理”,畅通绿色通道和急救衔接,全力以赴做好重症患者救治工作。
接诊中,王金来还发现,大多数老人发现自己被感染,首要选择是不对子女说,直到自己扛不住了才被送到医院,这时已经感染好几天了。“老年人大多有基础疾病,发生重症的概率更高。”他建议,对于独居老人,子女平时应多主动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
“大量的患者出现,是对医疗行业,尤其是急诊特别严重的考验。”12月23日中午,王金来还穿着防护服给病人开药。等终于可以稍微停一下接受采访时,他明显粗嘎的声音显示:他病了。
作为医生他知道身体所有反应都来自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反击,也知道自己怎样应对。“比普通感冒更严重一些,感受更强一些。”说着轻描淡写,但对抗病毒的过程仍然是辛苦的。科室里的医护人员都陆续‘中招’,可大多数人没有下火线。王金来说,隋浩医生是科室第二个中招的,不发热立即返岗了,问他体力行不行,他说没有行不行,只有需要不需要,“还有我们科的医生朱玉华,她身材比较瘦小,当天发热全身无力,坚持上完班下班直接输液治疗,我们科所有中招的都是不发热即返岗,不管是咳嗽还是乏力酸痛都返岗,大家现在没有休班,倒下一个另一个人补缺,每个人都自觉汇报身体状况,自己能适合啥岗,我真的很感动。”
王金来心疼自己的医护同事,每天最怕的,就是听到又病倒了几名医护人员,但欣慰的是每到这个时候,总有人主动顶了上来。越是艰险越向前,急诊医护们团结一心,他们面对艰难,逆行而上,这就是默默付出的每一位“急诊人”的缩影。王金来常常叮嘱同事:下班了就抓紧休息。“因为体力透支,回家照顾家人基本没有可能,都是家人在照顾我们。”
“不管医护人员还是社会大众,大家都在一起努力,将这一关扛过去。”王金来说。
“感谢病人能够体谅医生的不容易”
急诊科作为医院急救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对护士们的专业、综合应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支由69名护士组成的急诊护理团队,是医院医护队伍中的“急先锋”,他们无比从容老练,用爱心和热情,守护着患者的生命。“我们基本都“中招”过,身体稍微好点的替代严重的,相互支援。”说起同事们的身体状况,护士长陈玉娟十分心疼,“同事们都自觉按照‘三不政策’,就是上岗的八九个小时里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怕鼻涕污染口罩还在口罩内垫上厚厚的纱布。每个人都是忙到起飞的状态。”
“急诊科接收的患者,在疾病种类、病情危急程度上都不可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练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技能。”陈玉娟介绍。作为急诊科护理团队的“大管家”,陈玉娟用两个字形容急诊护理工作,那就是“急”“杂”。这就要求每一名护士都有一双火眼金睛,会“察言观色”,第一时间甄别出患者病情,分诊到相应科室诊治。尤其是心、脑血管梗死等急危重症患者,一秒钟都耽误不得,必须立即做出判断,开启绿色通道,进入胸痛、卒中中心进行抢救。
陈玉娟表示,因为现在医疗资源紧缺,大家也都尽量坚持,实在病情严重,在家休息一两天有好转就来上班。而令她欣慰的是,患者大多十分支持他们的工作,有的即使久等,也没说什么,能够体谅医护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