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融媒讯|影像档案是历史的鲜活记录、时代的生动写照,今年以来,青岛市城阳区档案馆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四个“好”、两个“服务”重要批示精神,实施“城阳记忆”影像档案抢救保护工程,对城阳建区以来的影像档案开展集中征集修复及数字化工作,并建立音像档案专题数据库,传承历史文脉,守护发展记忆,以工作实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与时空角逐,做历史文化的收集员
为更好抢救、保护散存在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影像档案史料,城阳区档案馆近年来在开展“城市记忆工程”航拍基础上,多次面向社会发布征集公告,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影像档案征集活动,对1994年城阳建区以来记录重要活动、重大事件、重点工程,城乡变迁、生产生活、民俗风情,各级党组织、英模人物、著名人士等领域的各类档案开展征集。2022年,城阳区档案馆将城阳区广电中心建区以来形成的影像资料征集作为重点项目,通过积极的协调努力,共征集了包含3/4带、VHS、数字带等带型共计1700余盘影像资料进馆。这些拍摄于不同时期的珍贵影像资料,时间跨度大、保留保存完整,涵盖新闻节目、新闻素材、专题片、纪录片等题材类型,记录内容真实、生动,立体多维度地展现了城阳区发展历程,是城阳的第一手史料,是城市更新发展的缩影,具有珍贵的档案价值。
与光阴赛跑,做城市记忆的守护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珍贵影像档案面临播放设备淘汰和载体自然老化等问题,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为使这些沉睡的历史记忆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城阳区档案馆于今年4月以来启动“城阳记忆”建区以来影像档案抢救保护工程,严把质量关,依照国家档案局《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规范》设定视频编码格式、分辨率、色度采样率、视频比特率等技术参数,高质量开展档案修复及数字化工作。历时半年,全面完成影像档案的读取、编目、转录、刻盘等数字化工作,于 11月8日顺利通过专家组综合验收。数字化后的影像档案画面清晰、音质稳定,影像档案目录数据、元数据完善,存储载体规范,“四性检测”符合技术标准。以此为基础,城阳区档案馆建成共计32858条、视频总时长2319.6小时、总容量11TB的音像档案专题数据库,以数字化形式助力建区以来影像档案永续留存。
与未来对话,做社会文明的传播者
为更好发挥影像档案的视觉魅力,用档案讲好城阳故事、传播地域文化,城阳区档案馆深入挖掘影像档案数字化成果,树立外向思维,强化与媒体跨界协作,联合专业团队制作“城阳记忆”专题片,通过开篇、城市建设更加宜居、产业发展更加高效、民生福祉更加殷实、结束语五部分,以鲜活的影像史料充分展示城阳建区28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历届区委区政府薪火相传,将城阳从初生的北部新区建设为青岛新晋主城区,走过的非凡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凝聚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同时,把影像档案与新媒体“联姻”,在青岛城阳融媒抖音号、城阳融媒头条号设置“城市记忆”栏目,陆续发布珍贵视频影像28余期,播放200多万次,评论15000多条,单条最高播放近80万次。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共鸣,有效提升了档案文化的传播力、感召力、影响力,增强了公众的兴趣度、参与感和满意度。
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影像档案在留存历史记忆、展示城市形象、打造地域名片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城阳档案人将继续以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影像档案资源为己任,挖掘优质资源、坚持协同合作、强化公众导向,“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档案文化精品,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人民群众。
通讯员 牟信刚 魏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