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记忆 活态传承——城阳区档案馆为省级以上非遗建档
2022-11-29 15:17:13 城阳融媒
  • 城阳融媒讯|非物质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历史绵延的见证、民族智慧的象征,在不断发展、演变中流淌着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

    当前,以“群体记忆,口传心授”为特征的非遗传承面临资源衰亡明显、传承人年龄老化等困境,为非遗建档意义深远、刻不容缓。随着多媒体时代“口述历史春天”的到来,城阳区档案馆充分发挥口述档案优势,将口述历史与非遗“联姻”,建立非遗档案专题数据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2e4f9e1896524883b4c5f729fcebbff0.png

    城阳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1个、市级29个,形成了以国家级项目胡峄阳传说为龙头、以省市级项目为主体、以区级项目为补充的发展格局,涵盖传统民间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民间传说等多种形式。城阳区档案馆在前期开展非遗档案征集的基础上,于今年8月正式启动“省级以上”非遗口述档案采集项目录制工作。

    此次非遗口述档案录制由山东省青岛市档案馆指导,城阳区档案馆和青岛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主要邀请城阳区域内12项国家或省级非遗项目进行口述档案采集,包括胡峄阳传说、周氏流亭猪蹄技艺、寺后老烧锅酒技艺、辛氏锲金画、刘氏泥塑、王邦直与《吕律正声》的传说、洼里盘鼓、傅氏古短拳、盐宗夙沙氏煮海成盐传说、木制渔船制造技艺、渔网编制技艺、东夷渔祖郎君庙会习俗等。

    f570a5e67865476994a26c75cc958bcd.png

    通过对12位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等进行访谈,采集记录非遗项目的历史脉络、技艺发展、他们的从业经历、传承创新以及背后的故事。在采集过程中,除了注意非遗传承人的级别划分,更坚持对中高龄老人优先采集的原则,避免了非遗传承人的断层。

    这些受访者中,半数以上为年逾70岁的传承人,对他们口述档案的抢救性采集录制,更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如在对国家级非遗项目胡峄阳传说的采集中,城阳区档案馆邀请到了胡氏家族第19代后人,年届80岁的胡维村先生,讲起自己的先人胡峄阳,老先生容光焕发、精神抖擞,以生动的事实、朴实的语言,从胡峄阳的生平经历、学术造诣、文化影响到其区域性民间信仰的形成,将胡峄阳传说娓娓道来。老先生表示:“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将先人的故事讲述出来,留档存史,也是我的夙愿。这种鲜活的口述档案采集形式,在非遗长久保存及培养“接班人”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55e8778e7acc4a518eb282ffaca11932.png

    非遗口述档案录制工作在城阳区档案馆新建的音像录制编辑室进行,该录制室是青岛区市级档案馆中唯一一个建设有标准演播室蓝箱、灯光调音设备、隔音降噪空间的专业音视频录制场所,录制环境、录制设备一流。“省级非遗”口述录制使用专业高清摄像机双机位录制,视频分辨率4K(3840×2160像素),帧速率:50fps,达到影视录制专业级水准。目前已全面完成采集制作工作,12个“省级非遗”口述基础原片最长的84分钟,最短的24分钟,平均50分钟,视频时长总计652分钟;宣传片每个平均6分钟左右,6个一共36分钟;口述文字稿共计12万字;照片40余张,视频容量达2T。

    518e78183bb944fc8c72eb567ee41ce7.png

    非遗口述项目的采集,使城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借助媒体和影像的力量走进大众视野,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视频的形式认识、学习、传承非遗项目,让非遗回归“寻常百姓家”。建立口述史料、影音文献、个人档案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也为城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存了最有价值的原始信息,有效体现了非遗横向记录和纵向传承两种保护途径,对形成非遗文化共同记忆,实现超越地域、跨越时代的传承传播意义深远。

    通讯员 邓佳报道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爱城阳”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