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服务国家外交,中韩外长为何选择青岛聚首?
2022-08-10 19:58:55 城阳融媒
  • 城阳融媒讯| 8月9日,外交部发布消息,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山东青岛同来华访问的韩国外长朴振举行会谈。王毅说,今年恰逢中韩建交30周年。孔子曰,“三十而立”。中韩关系历经风雨洗礼,理应更加成熟、更加自主、更加稳定。

    这可能是近期最受关注的一次中国主场外交。  
    图片

    图源:外交部官网

    外交无小事。尤其在中韩建交30周年,以及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当下,地缘相近、产业相通的中韩两国,要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成就,直接关系着本地区和平发展繁荣的稳定性。

    王毅在会谈中提出五个“应当”,中韩两国“应当坚持独立自主,不受外界干扰;应当坚持睦邻友好,照顾彼此重大关切;应当坚持开放共赢,维护产供链稳定畅通;应当坚持平等尊重,互不干涉内政;应当坚持多边主义,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

    在这个特殊时期,中韩两国外长的聚首,也让世界目光聚焦在了青岛。  

    图片

    图片来源:即墨古城  
    图片  
     
    为什么选在青岛?

    外交场所的选择,往往与外交活动的侧重点密切相关。

    2021年2月下旬,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访问中国,王毅外长在广西桂林与之进行会谈;之后的4月,韩国外长郑义溶对中国访问,会见地点选在了厦门;去年年底,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马尔代夫外长、丹麦外交大臣、越南外长、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大臣等多国外长和国际组织政要,则都出现在了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

    这几次主场外交都没有在北京进行,其选址缘由都引发了一定关注。本次会见选址青岛也不例外。  

    图片

    图片来源:即墨古城

    韩国媒体《韩民族日报》分析,自韩中1992年建交以来,青岛就发挥了韩国中小企业进军中国的桥头堡作用,对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本次中韩外长会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供应链合作。五个“应当”中的第3个,就是“应当坚持开放共赢,维护产供链稳定畅通”

    不管美国如何妖魔化、围堵中国,中国的市场、中国的产业体系、中国的供应链是实实在在有利于全球经济运行的,这当中蕴含的巨大市场价值,包括韩国在内的诸多国家都有与中国深化合作的强烈意愿,这是国家利益和经济规律使然。

    就在两国外长青岛聚首的当天,青岛海关也公布了今年前7个月的外贸进出口数据,其中青岛与韩国的贸易额达到442.4亿元,增速达到12.4%,占到了青岛外贸进出口总值的8.8%。此前,今年2月1日,RCEP对韩国生效的当天,全国首份对韩国RCEP原产地证书也是在青岛签发。  
    图片  

    青岛市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韩国已经成为青岛市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和第二大贸易伙伴。截至2022年5月底,韩国累计在青投资项目13621个,实际到账外资201.1亿美元。2021年,青岛与韩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11.86亿美元,同比增长44.3%。

    无论外贸还是产业,青岛与韩国的关系都十分密切。而当下全球供应链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前夕,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压舱石,既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对于韩国来说,中国是直接关系其核心利益的贸易伙伴。

    通过这次磋商,双方在一些重要议题上经过深入探讨进行对表,明确双方的“同”和“异”在何处,有利于今后两国各层级的互动。而磋商地点选在韩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桥头堡青岛,其背后蕴含的产业意义难免引人遐想。  
    图片  
    图片  
    全球化的中韩机遇  

    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以青岛为桥头堡,诸多韩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壮大、与中国经济的互惠互利,正是全球化的生动写照。随着时代发展,全球化的合作模式也在逐步升级。

    1989年,山东省第一家韩国独资企业——青岛托普顿电器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城阳区。这也是初期中韩产业合作的缩影——来到青岛发展的韩国企业以劳动力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是生产要素成本驱动下的全球化。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强大的工业基础和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在全球市场催动下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产业结构、技术水平迅速升级,中国的生产优势迅速从成本优势升级为产业链、供应链优势,规模优势、体系优势带来了新的成本优势、技术优势。  

    图片

    图片来源:青岛城阳发布

    当中国经济以崭新面貌参与全球化后,韩国企业也调整了在青岛的投资结构,精密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高端制造业落户青岛,同时一批区域性的总部也落户青岛,开始在生产之外,发展以贸易和服务为主的总部经济。

    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疫情下加速演进,中国凭借完整的工业体系、出色的防疫成果以及成熟的供应链,支撑着中国经济在全球主要国家中的“一枝独秀”。值得注意的是,由美国掀起的一轮又一轮违反经济规律的贸易战,不仅没能“围堵”中国,反而由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无可取代的作用,导致包括美国在内的一系列国家遭受损失,韩国也在其中。今年5月,韩国对中国出现了自1994年8月之后的首次贸易逆差。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玄相伯曾在5月份举行的一场制造业论坛上表示,韩国企业向第三国迁移或者退出中国业务的意愿非常低,只有3.8%左右。对于韩国企业来说,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是极具吸引力的优质资源,也是韩国企业度过全球经济下行周期的关键助力。

    由此不难理解,即便种种负面因素不断冲击,但韩国对青投资热情不减:布局K-MALL韩国特色综合体、韩国高丽焊接科技公司智能控制设备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等项目,2022年上半年岛城民营企业对韩国贸易频繁,进出口309.0亿元,同比增长10.5%。

    图片  
    图片  
    备受关注的芯片,备受期待的风口  

    本次中韩外长会见,引人关注的另一大原因就是芯片。

    最近,美国正在鼓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成立“芯片四方联盟”,妄图以违背经济规律的方式,人为卡中国脖子。其中,韩国尚未明确是否参加,同时也表明向美国提出提出两大原则:一是应该尊重“一个中国”的原则;二是不提及对中国实施出口限制。

    据韩国媒体统计,去年,韩国芯片出口总额为1280亿美元,其中对华出口(包括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份额高达60%。芯片是韩国的支柱产业,而中国是韩国的支柱市场。  

    图片

    无论最后“芯片四方联盟”呈现出怎样的嘴脸,全球芯片产业都注定要在全球迎来格局重塑,在市场和霸权中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的集成电路产能同比增长了33.3%,今年上半年中国生产的芯片已增长至1700亿颗,平均每天的产量近10亿颗。虽然在手机、电脑等大众消费品所需的芯片上,中国依然被卡脖子,但用在电器、机械、汽车等产品上的中低端芯片,中国的技术和产能都在显著攀升——今年前4个月中国进口的芯片数量减少了240亿颗。

    在中国这个大市场孕育下,芯片产业正在成为不亚于互联网经济的新风口。目前中国各大主要城市,几乎全部在芯片产业有所布局,青岛也不例外。

    在青岛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确定的24条重点产业链中,集成电路位列十大新兴产业链之首。  

    图片

    芯片产业的发展,在青岛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与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紧密结合。以冰箱起家的海尔由最初的MCU主控芯片到发展智能家居在核心芯片上的纵向延伸,海信造出中国电视企业第一块画质芯片,再到2020年底澳柯玛携手芯恩,这种“核心零部件+整机”的产业链垂直整合,逐渐建立起了“家电加芯”的基本范式。

    而在传统优势项目家电以外,青岛半导体产业的玩家近几年仍在扩编:

    研发总部落在青岛的歌尔,其单芯片MEMS声学传感器,可以广泛应用到手机和未来的智能穿戴设备,比如苹果手机、及无线耳机的麦克风;

    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8寸晶圆厂投片成功,为青岛在全国范围内争得ICT产业的话语权;

    富士康芯片封测厂,其首台光刻机已正式入场;

    一期投资81.7亿元的京东方物联网移动显示端口器件青岛生产基地项目,提前63天实现封顶。

    从芯恩、京东方、富士康三大重点项目落地,足见青岛后起的“黑马”之姿。变局之中,全球芯片产业要素或将重新布局,对于面向日韩的青岛来说,能否在变局之中集聚更多发展资源,也值得令人期待。  

    来源:回澜听涛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爱城阳”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