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青岛市“文明市民”名单公布 城阳两人上榜
2022-03-01 16:20:06 城阳融媒
  • 今天,青岛市文明办公布2022年2月份青岛市“文明市民”名单,共10人入选。

    城阳区河套街道山角社区居民刘世瑜获评见义勇为“文明市民”; 城阳区第四中学英语教师纪克俭获评敬业奉献“文明市民”

    7b3dfb8431254ecfa0592ba328e7bf93.jpg

    2022年2月份青岛市“文明市民”名单

    【助人为乐】

    01段丽风  平度市经济开发区小学教师

    02于明东  青岛第五十九中学教师

    03许建强  平度市税务局白沙河税务所所长

    【见义勇为】

    04肖   遥  市南区庆春香小吃店店员

    05刘世瑜  城阳区河套街道山角社区居民

    【敬业奉献】

    06赵   洁  市北区人民法院四级高级法官

    07纪克俭  城阳区第四中学英语教师

    08邵   丹  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口腔科主任

    【孝老爱亲】

    09王翠贞  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晓望社区居民

    10鹿元山  胶州市胶莱街道利民新村北店子网格村民

     事迹介绍

      人物简介63bfd0501dd64604b3613bfde3756514.jpg

      刘世瑜,男,汉族,1966年8月生,山东青岛人,城阳区河套街道山角社区居民。

      主要事迹

      2021年9月5日,原本是很平静的一天,但对于城阳区河套街道山角社区的刘世瑜来说,却至今也难以忘记。当天因为海上风力较大,出海作业危险系数较高,为安全起见,在接到上级通知后刘世瑜按照上级要求驾驶“鲁城渔60126”号渔船返航,大约在中午十二时左右突然收到“鲁胶渔60166”号渔船发出的一条求救信息,随后渔船便失去了联系。

      就在这生死一线时刻,作为一名有着三十多年出海捕鱼工作经验的老船长,刘世瑜根本顾不上考虑太多,他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人命关天,救人要紧!因为他清楚的知道面对这波涛汹涌的风浪和一望无际的大海,渔船发生危险,后果将不堪设想。当时的情况十万火急,晚找到求救渔船一秒,船员们的生命危险就多增加一分,他努力的让自己冷静下来,先通过卫星定位确定了“鲁胶渔60166”号渔船的位置,又立刻通知了附近的“鲁城渔60167”号船一同前往救援。顶着十几米大浪,刘世瑜驾驶渔船,朝着事发所在的船只驶去,火速前去救援。在航行途中,他一边通知船上的船员们仔细观察海面情况,一边让船上其它渔民提前做好救援准备,全体船员不顾个人安危,分秒必争,和时间赛跑,做好一切准备确保第一时间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由于风大浪急,渔船行驶在海面上,不停地来回摇晃,这也给救援工作增加了难度,原本约30分钟的航程,行驶了近1小时才到达附近海域,当刘世瑜驾驶渔船靠近“鲁胶渔60166”号渔船遇险人员的位置时,“鲁胶渔60166”号渔船由于船舱进水已经沉底,刘世瑜发现了在波涛中漂浮的像一片树叶似的救生筏,而遇险人员就在救生筏上,随时都有可能被被海浪掀翻的危险,由于渔船比救生筏高好多,刘世瑜小心驾驶,立刻调整船向,控制好油门,驾驶渔船靠近遇险人员,并指挥“鲁城渔60126”号渔船全部船员将提前准备好的救援缆绳抛向遇险人员,和船员合力将遇险船员一个接一个地拉上船。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紧急救援,终于将7名遇险船员救上船,此时遇险人员全身湿透,已经筋疲力尽。把船员救上船以后,他们又冷又饿情绪激动,刘世瑜见状找了衣服给他们穿上,做好饭菜先让他们填饱肚子。经告知,还有2名遇险船员下落不明,虽然参与救援的船员们已经疲惫不堪,但是时间就是生命,他们没有停下救援的脚步,确认获救船员各项体征正常后,“鲁城渔60126”号渔船和一同赶来的“鲁城渔60167”号船又立刻在附近海域展开了搜救,经过长达近6个小时的搜救,依然没有发现剩下的两名遇险船员的下落。此时,接到上级部门通知,海面风力逐渐加大,为确保其他人员安全,要求必须立刻返航。“鲁城渔60126”号渔船便载着获救的7名船员和“鲁城渔60167”号船一同返航。

      刘世瑜在聊起当天的施救过程,他说自己大脑一片空白,努力让自己保持清醒,在这种场景下,如果他们也不去救援,时间一长,慢慢地人就会没了力气,那时候可能连一丝生的希望都没有,自己的良心也会受到谴责。虽然当时风大浪急,全体船员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前去救援,一不小心可能自己的船也会保不住,但是真的顾不了那么多了......说起当天自己见义勇为的英勇事迹,刘世瑜脸上还挂着羞涩,和大多数渔民一样,他不善言辞,对于自己的所做作为,也觉得不值一提,微不足道,对于勇救七人,他说,这是一种本能,是责任也是一种义务。

      大风天的时候海面浪高十几米高,风大浪大,刘世瑜没有顾忌自己的安危,此番英雄壮举,他表现出的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刘世瑜成为了社区里边的高龄“英雄”。其实,刘世瑜能做出这样的大义之举并非偶然,今年56岁的刘世瑜平时团结邻里,乐于助人,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不断传递着温暖与大爱。

      在惊涛骇浪的冲击下,刘世瑜带领其他船员在别人危难之时不顾自身安危施以援手,拯救了七条生命,更是挽救了七个家庭的幸福。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充分彰显了渔民兄弟勇敢、互助的精神风采。不用过多的话语修饰,再华丽的语言也无法描绘他们的大义之举,平凡的生活中,刘世瑜默默地实现着人生的价值,用大爱向社会传播着正能量!

    人物简介5f32ad5c0d184e369bc63db091c1bf6e.jpg

      纪克俭,男,汉族,1978年6月生,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青岛市城阳区第四中学英语教师。

      主要事迹

      纪克俭是青岛市城阳第四中学一名英语教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敬业爱岗,尽心尽责,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认可和赞誉。

      “东西协作,脱贫攻坚”,2014年城阳区教育和体育局发出支援贵州的号召,纪克俭第一时间递交申请,家和学校的距离由短短的几百米变成了2190公里。在贵州安顺,除了要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还要忍受水土不服的不适感,克服饮食习惯的差异,短短一年的支援送教,纪克俭就瘦了整整30斤!

      从青岛支援贵州安顺,回到青岛后再出发支教菏泽曹县,前前后后,纪克俭走过了5560公里。2017年菏泽曹县急需英语教师,在无人主动前往支教的情况下,纪克俭再一次主动请缨,并出色完成支教工作。一张张荣誉证书并不能完全承载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而这,只是支援送教的一个开始……

      刚过40岁生日的纪克俭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会与西藏,这个被称为雪域高原的世界第三极结缘。2018年8月,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经过层层选拔,成为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第二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队员之一,开展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此时家与学校的距离变成了4129公里。这一次,他的内心五味杂陈,舍不得家里年幼的儿子,心疼一直一个人操持家务的爱人,更因这几年没能尽到孝心而愧疚于年老体衰的父母。但是此时家人却给了他莫大的支持。父母说:儿啊,援藏是光荣的事儿,我们跟着脸上也有光;妻子说:好好干,家里有我呢;儿子说:我为有个援藏的老爸感到自豪!就这样,纪克俭怀着一颗教育初心,承载着家人与各级领导的关心,背负着党和国家交予的重任,踏上为期三年的援藏之路。

      西藏日喀则地区海拔3860多米,属于三类艰苦地区,氧气含量不到内地的60%,克服高原反应是每个到这里的人需要过的第一关。随援藏队伍到达日喀则的第二天上午,纪克俭便开始出现头疼、恶心等症状,第二夜他是在痛苦和挣扎中熬过来的。好不容易坚持到第三天,人仍然昏昏沉沉,胸闷气喘,流鼻血等不适症状,随后几天,纪克俭每天经受着高原反应的折磨,但他以坚韧的毅力面对挑战,慢慢适应过来。他想,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援藏”,就必须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只有承受住大自然的考验,生命才能像格桑花那样顽强绽放。

      作为一名已在教育园地耕耘了22年的老教师,纪克俭心里始终惦记着的是课堂和学生。未等高原反应完全消除,他就劲头十足地投入了教学工作。由于教育基础薄弱,这里的学生汉语基础较差,在表达和交流上存在很大障碍。在课堂上,他虽然用普通话授课,但仍很难用正常的语速和学生交流,有时一个字需要复述多遍才能让学生真正听懂和理解。除了语言关,学生的学科基础也较弱,纪克俭耐心为学生查漏补缺,努力适应学生的节奏和习惯,在一天天的磨合中和学生的关系也融洽起来,渐渐打开了教学局面。在日常工作中,纪克俭积极和学校老师加强教研切磋,分享内地好的教学理念、方法,帮助指导教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取得明显成效。习总书记曾讲过“改变藏区面貌根本在教育”,“西藏教育是争夺下一代的灵魂工程”,纪克俭谨记总书记的教诲,在教育教学中始终认真贯彻这一宗旨,通过不断摸索,积极探究适应西藏孩子们的教学方法。很快,纪克俭就形成了一套在西藏这种特殊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很好的效果。也因为出色的工作纪克俭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优秀援藏教师。2019年9月, 纪克俭在日喀则二高成功举行了一节示范课,得到了听课师生的一致好评。

      在抓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纪克俭还热心投身公益事业。他和陈寿昌等几援藏老师,联合当地社会爱心人士,组织开展志愿募捐、扶危济贫等活动;在校园里成立学生会爱心社,带领社员到敬老院、孤儿院、社区等开展送温暖活动,在雪域高原唱响一曲爱的赞歌。2018年12月14 日,青岛市“情牵日喀则基金会”到日喀则江当乡光伏小镇进行捐衣捐物活动,纪克俭和青岛的全体援藏老师积极参与,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爱心和温暖。

      进入西藏以来,纪克俭和援藏教师们一直关注贫困乡村的群众和贫困学校的寒门学子,联系内地爱心人士和社会组织,组织了七次规模较大的捐助活动,共募得扶贫资金5万元,衣物3吨。他们的善举既帮助了大量的学生、老人,帮他们减轻生活学习负担,实现人生梦想;也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增进了藏汉友谊。

      选择援藏,就必须放弃许多安逸享受,迎接高原、寒冷、缺氧、危险、孤独、寂寞的挑战,甚至是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风险。援藏,意味着放弃家庭。纪克俭的爱人一人带着两个孩子,坚强的撑起了他们的小家庭。纪克俭的双方老人也顾不上年老体迈,体弱多病了,义无反顾帮他照看着不足一岁的孩子,每每想到这些,一股心酸涌上心头。但是经过与家人的多次长谈,他们一致认为,没有“大家”哪有“小家”?家庭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援藏事业重要,援藏工作光荣!

      从贵州安顺到菏泽曹县再到西藏日喀则,1800个日日夜夜。纪克俭忘不了从贵州回到青岛那一天,不善言语的老人只能紧紧的把儿子抱在怀里;忘不了多少个日夜自己与高原反应作斗争,忘不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底寂寞,每每连线,视频的那端总是妻子灿烂的笑容,而背后的艰辛他懂却不敢轻易说破。他把这些都化作刻苦工作的动力,积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老西藏精神,向优秀援藏典型孔繁森学习,做到缺氧不缺精神。

      总书记讲过,西藏的稳定是对全国人民最大的贡献。纪克俭觉得个人能够亲身参与到这么伟大的事业当中,哪怕能为此做出一点贡献,也是无比光荣的。作为山东青岛援藏教师,纪克俭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情援教,传播山海深情,为西藏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文明网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爱城阳”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