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棘洪滩街道,有一项从明清时期就广泛流传的称为“捏绣”的小扣锁、刺绣等手工技艺, 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盖巾花边”,因其极具观赏和装饰性,在国际上有着“抽纱瑰宝”的美誉。一段时间受机织机绣的冲击而没落。如今,这一非遗项目又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棘洪滩街道古岛社区文化活动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盖巾花边的传承人郑红梅几乎每天都会与社区的几位老人相聚在这里,交流盖巾花边制作技艺、设计新样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盖巾花边传承人 郑红梅
以前是给大家闺秀的领口、领子上绣上花边,做为一种装饰。这种工艺非常难,是一针针密密麻麻绣起来的,一辈辈传下来真是不容易。
盖巾花边是以棉麻丝等织物为原料、用绣花针单线绣织或编织而成、具有观赏及装饰性的花边镂空制品,传承至今已有五代。 图案主要有四季锦绣、龙凤呈祥、富贵牡丹、花鸟鱼虫等,清晰美观、色泽素雅,富有鲜明的地方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在国际上有 “抽纱瑰宝”的美誉 ,曾经风靡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盖巾花边传承人 郑红梅
人民大会堂的沙发扶手、沙发靠背,都是咱们这边做的。接见外宾的时候外宾见了觉得喜欢,慢慢就开始创汇、出口。最辉煌的是出口创汇的时候,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做盖巾花边,不管老的少的、姊妹们都做,花样很多,有圆形的、有鸭蛋圆形的、有方形的装饰,搭茶盘上的、放桌上的,后来是沙发靠背、两侧扶手上的装饰。
据了解,由于手工花边绣织费时耗工,收入较低。同时受机绣、机织的冲击以及妇女择业之路的拓宽等因素影响,目前整个棘洪滩街道内,除了郑红梅等几位老人,已经很少有人从事盖巾花边这项工艺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盖巾花边传承人 郑红梅
现在手工盖巾花边很少了,机织取代了手工。我们不想把老祖宗留下的工艺失传,所以聚在一起创新传承工艺。
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棘洪滩街道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目前已初步建立一套完备机制,确保域内民间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2015年, 盖巾花边传统手工技艺被列为市级非遗, 这间工作室就是街道和社区专门为郑红梅团队准备的。对于今后的技艺传承,郑红梅也是充满信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盖巾花边传承人 郑红梅
织就一种美好的心情,一种亲情。婆婆带着媳妇,娘家妈带着女儿……一代代传承,在一起一边织一边就有了感情。社区也为我们创造了条件,成立工作室。周围有爱好者来也会教她们。我希望盖巾花边千万不要失传,希望年轻人再觉得麻烦也要把工艺继续传承下去。
记者:刘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