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李义琴:红陶榼子刻出民俗记忆
2020-01-22 13:59:02 城阳融媒 记者 刘涛
  • 榼子,是一种独特的面食制作模具,在胶东地区,每逢过年或家有喜事,都会蒸馒头,做榼花,用到的就是子。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榼子多为木制,您见过用红陶做成的榼子吗? 今天的新春走基层,记者带您到河套街道,去认识这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陶榼子,及这项技艺的传承人- 李义琴  。 

    0376922cf845493d9d14e656541c2e6e.jpg

    在河套街道大涧社区,66岁的李义琴正在做一个鱼花榼子,打泥、勾样、雕刻,各个步骤井然有序 。不一会儿的功夫,一条鱼已经跃然泥上。  

    27ea066ffc0e4bd59f5bce0fb8cd784a.jpg

    a90ff727ef974ef4a46277f109cd34df.jpg榼子刻好后,还需要经过晾晒、烧制等工序,经过半个多月,一件红陶榼子作品才能完成, 这既是个体力活儿,也是个精细活儿。 李义琴告诉记者, 他制作红陶榼子已有40多年,这门手艺是老一辈经过百余年传承下来的, 选取大沽河与桃源交汇处洼地下的泥土作原料,做出来的 榼子不变形、有光泽。和木质的 榼子相比,纹理更加清晰,花样也更好看。

    红陶榼子传承人 李义琴:

    这个红陶榼子很卫生,木头的年岁久了里面长了一层细菌,这个是经过高温处理,很环保。 木头做的花纹浅,磕出来的花不清晰,用红陶做的磕出来的花清晰。

    3d02dc0f4320417582195a1a2ab3f69d.jpg

     李义琴说, 曾经在胶东地区, 红陶榼子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有各种各样的图案,荷花、莲蓬、金鱼、寿桃等等, 从小耳濡目染,让他对这种质朴的民间老物件有着天然的好感。

    fb882827bc7d48edab2dccfd68ee46d1.jpg

    红陶榼子传承人 李义琴

    以前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那时候经济困难,都是磕鲤鱼花,做馒头去走亲访友。 过年老一辈的传统叫压锅,不能空着锅,为了吉祥,放一个鲤鱼花意味着年年有余,放一个元宝花意味着发财,放一块豆腐意味着有福。

    d897c3e3fa6d41eba331714ab11de36b.jpg

    然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 繁琐的工序和微薄的收入并不成正比,一般人又做不来, 红陶榼子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会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 李义琴是为数不多的坚守着之一。

    红陶榼子传承人 李义琴

    经济困难那时候,以前老一辈就传下来这个红陶的,现在逐渐生活提高了,他们也不用这些东西了。

    如今,红陶榼子已经成为兼具实用性和收藏性的工艺品,2017年, 被认定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在李义琴看来,传承“家传手艺也好,坚守兴趣爱好也罢,钻研了40多年, 这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

    红陶榼子传承人 李义琴

    全部把窑取消了之后就没地方烧制了, 以后看看能不能自己上个电窑,自己烧。 这个东西就不能让它失传,我一定要把它发扬下去。

    现在我孙子会了,他画画,还学着干这个,这不在市里得了一个三等奖嘛。

    红陶榼子现在正在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祝愿李义琴的新年愿望能够实现,把这门手艺更好的传承下去。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下载“爱城阳”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