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阳区民政局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今年推动“青岛民政事业改革创新试验区”发展为契机,进行了“最基础的社会治理”职能定位,聚焦主业,总结经验,大力推进全区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开创新时代社区治理新局面。
总书记嘱托自觉践行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岛城市社区时指出,“要把社会治理的重心下沉到基层,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区民政局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作为一条主线贯穿社区治理的全过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把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作为城乡社区治理的出发点的落脚点,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广泛征求社区居民的“微实事”项目,实现公共资源向社区聚集、公共财政向社区倾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突出抓好社区养老服务、社会救助、文化活动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以精细管理和良好服务造福居民,实现了服务在基层拓展、矛盾在基层化解、民心在基层凝聚,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在社区治理的实践中。
政策创制力度加大
以城阳区委、区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对城乡社区治理进行全面部署,构建起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
以“探索建立村改居社区靶向治理新机制,打造新型阳光社区、推动转型融合发展”为主题,创建了全省社区治理实验区,以解决“村改居”社区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建立“新老融合、管理科学、服务优良”的社区精准治理新机制。
“四社联动”不断深化
今年,城阳区财政投入550余万元,对新成立的区级、街道级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和3万元。对引进的5A、4A级社会组织分别奖励15万元左右的奖励。向北京协作者、白沙湾社工、锦湖社工、托普社工、母婴关爱协会、瑞阳心语等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购买服务项目,打造出了“快乐同行”、“生命之初1000天”、“暖心港湾”等服务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进一步推进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区志愿者融入社区服务,发挥我区的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以及数万名志愿者的作用,深化“四社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四社联动”联席会议、信息联通、组织联建、服务联办等制度,实现“四社”互惠融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促进社区治理水平的提高。采用公益创投和打包购买方式引入专业服务,创建项目化运作机制,形成政府出资引导、社区支持监督、社会组织承接、专业社工服务、社区志愿者参与的联动服务模式,精准对接居民群众需求。统筹协调各类组织和社区居民共商区域发展、共担社会责任、共享发展成果、共建美好家园。大力发展在城乡社区开展纠纷调解、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公益慈善、文体娱乐、邻里互助、居民融入的社区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群团组织服务阵地等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社区矫正机构、安置帮教机构、灾害救援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根据需要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配备和使用专业人才,发挥社会工作行业组织作用。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志愿服务储蓄制度和服务效益评估制度等,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管理,“四社联动”机制得到进一步深化。
便民服务机制得到完善
调整社区服务窗口为综合业务受理窗口,推广“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精简流程提升效率,实现“信息多跑路、居民少跑腿”。城阳区统一成立了网格员、信息登记员、网格管理员三支队伍,目前全区已配有网格工作人员16015名,通过社区网格化治理的不断研究探索,有效地提高了社区治理效率,让社区“小网格”带动了居民“大自治”。建立“蓝马甲”社区代办员队伍,实行“保姆式”全程代办帮办,工作流程时间平均缩短65%。在棘洪滩街道试点推行“文明实践积分”志愿服务,借助微信公众号,在全市率先推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制”,为居民打造一间储存文明的“银行”,实现了社会公益服务与居民需求精准对接,形成了“公益事业联办、贫困对象联帮、文明社区联建”的局面。
推动各街道立足自身资源、基础条件、人文特色等实际,确定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发展思路和推进策略,推广“邻居节”“社区一家亲”“有事大家帮”等成功做法,形成了既有城阳共性又有街道特色的城乡治理模式。
基层民主建设水平得到提升
坚持社区事务民主协商,在机制上,探索建章立制保障协商、议题确定层层协商、群众为主全民协商、规范有序全程协商、丰富形式灵活协商、反馈督办落实协商的一整套完备机制,优化基层“微政治”生态。在内容上,围绕居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综合运用民生热线、微博微信、社区议事会、现场直播等多种方式,形成了“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的城阳区基层民主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