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所处的位置: 首页 > 城阳新闻 > 媒体眼

蓝睛|城阳区:高标准建设新手段管理 别致新居为幸福加码

旧城旧村改造是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提升城市品质的民生实事,也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的实际举措。在城阳区的韩家庄社区和朝阳社区,正是得益于旧城旧村改造,居民们最近刚刚领到新房钥匙,喜迁新居。


现场:我现在也可以跟我的朋友们说,我也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了。

曲倩倩从小就在城阳区河套街道的韩家庄社区长大。2017年,这里启动了旧村改造。五年后,回迁房建成交付。当曲倩倩和360多户社区居民们再次回到韩家庄,这里的变化让大家满是喜悦。

城阳区河套街道韩家庄安置区居民 曲倩倩:以前小平房比较低,下雨天有时候还漏雨,然后道路坑坑洼洼,出行上班和老人都不方便。搬进新小区之后,楼间距也比较宽,几乎所有的楼层都能见到阳光。我儿子今年7岁了,非常喜欢这些游乐设施。

安置区建设和回迁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在回迁安置过程中,城阳区围绕“新建安置房品质不低于周边普通商品房”的总体要求,做优设计、做强质量,做美环境。拥有6个楼座、553套住房的韩家庄社区,共有两栋高层住宅、三栋小高层,实际容积率仅为1.8,较低的密度,使得居民家里更亮堂,公共空间更宽敞。而且,小区里还配备了光纤入户、视频对讲等设施,时刻便利群众生活。今年60岁的徐阿姨曾和不少老年人一样,担心搬入楼房后,每天爬楼梯会很辛苦。如今,每栋楼都有大品牌电梯,物业公司的进驻,也免去了老人不少后顾之忧。

城阳区河套街道韩家庄安置区居民 徐美芳:现在高楼都有电梯,不管老人小孩都方便了,随时可以下楼看看。现在我们人车分流,车往地下走,上边就没有车,老人和小孩都比较安全。

城阳区河套街道办事处城建办负责人 徐范星:我们每一个安置区都引进高质量的物业企业,对我们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比如绿化、健身器材等等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现场:都回迁了,学校也盖起来了,孙子到这里上学特别方便。

几年来,住在上马街道的杨丕先一直在为自己孙子的上学去处发愁。经过四年的等待,今年9月,他和儿子各领到了一把朝阳社区安置房的钥匙。令一家人喜出望外的是,小区一路之隔,就是新建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家门口,上名校”的梦想已从蓝图走向现实。

城阳区上马街道朝阳社区居民 杨丕先:以前上学要到上马中心小学,回迁以后,学校就在我们楼的附近,步行200米左右,给我们省了不小的麻烦,学校师资力量非常强,感谢政府给我们这么好的条件。

在旧村改造过程中,朝阳社区按照安置房建筑面积的10%的标准,规划建设了15000平方米的商业设施作为集体固定资产。经过集体对外出租经营,不仅能让市民在家门口就逛上充满“烟火气”的商业街,而且每年预计能为社区增加集体财力约500万元,增收超过30%。

城阳区上马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史磊:第一可以加强整个业态的审批管理。第二个对油烟等扰民情况进行控制。第三个就是对同行的恶性竞争进行疏导。通过旧村改造拆迁安置,可以腾出开发用地500多亩,为社区后续的招商引资、大项目落户提供了物理空间保证。

城阳区把2022年作为旧村改造“回迁攻坚年”,研究出台了全市第一个提升安置房质量的指导性文件,从规划、施工、验收、配套、服务等五个方面进行制度化管控,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全力打造“绿色、舒适、美观、便捷、智慧”的精品工程、良心工程。

城阳区住房和城市建设管理局副局长 杜秀东:截至目前,今年已回迁社区12个,月底前,还将再回迁3个社区,全年回迁社区15个,回迁群众8300余户,回迁数量全市第一。2023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城阳区将乘势而上,全力加快建设进度,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