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所处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眼

青岛日报|这里的夜色为何如此迷人?

3e7595f2ab6f4ffd9520f7b102fe47dc.png5e2995efa4e04793b17321395d243789.png

这里的夜色为何如此迷人?
——本报记者“逛”城阳吕家庄夜市

■吕家庄夜市上忙碌的小吃摊主。
任晓萌 摄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任晓萌

6月7日,青岛迎来芒种后的第一个高温橙色预警,蒸腾的暑气让整个城市都“热闹”了起来。刚刚从附近商超下班的张立军,一如既往地来到城阳吕家庄夜市,买上一份烤冷面外加一杯冰饮料,打算回家当夜宵。

晚上9点,尽管夜幕低垂,但吕家庄夜市却灯火如昼,一纵一横两条长街上,一派顾客如织、比肩接踵的热闹景象。叫卖吆喝声、顾客点单声、食物在铁板上煎烤发出的滋滋声、煮锅里沸腾的水声……嘈杂中带着生活最本真的曲调。

“90后”摊主李会会早在下午5点,就跟爱人赶往吕家庄夜市摆摊。“今天是周末,客流量肯定大,今天有的忙活了。”李会会顾不上跟记者闲谈,赶紧支起小吃桌、摆放上餐巾纸和简单调味品,煮上米粉汤锅,等待第一波客人到来。

“老板,三份米粉,俩肥肠、一个肉末,我那个肉末还是老样子,不要香菜、多放醋。”刚收拾妥当,李会会就迎来了熟客。煮粉、烧菜、出锅、调味儿……所有工序一气呵成,七八分钟时间,3碗米粉就端上了桌。“这手艺,我都练了五六年了,闭着眼都能做出一碗我们家特色米粉。”李会会一边招徕顾客,一边笑着告诉记者。未退的暑气加上煮锅的炙烤,汗水沿着李会会的脸颊流了下来。

12年前,李会会辞掉工厂的工作在哥哥的夜市摊位上帮忙,从炸肉肠、烤鱿鱼到烤冷面、煮米粉,哥哥的摊位越开越多、生意越来越火,李会会也慢慢独立出来,自己支起一个摊儿。“最开始的两年生意不好,我白天去琴岛学院摆摊,夜里就转战这儿。不过好赖坚持了下来,现在也有了固定的主顾群,自己的1个摊位也发展成了2个,光米粉摊儿一晚能卖出去200碗,挣到2000多块钱。”李会会擦了擦额头的汗珠。

一碗碗的米粉,装满了李会会的奋斗故事,也换来了一套三居室新家。“房子首付全靠这个夜市摊一点点攒起来的,虽然还要每个月还房贷,但生活更有了奔头,我们也更得继续奋斗。”李会会说道。

与李会会的经历不同,今年28岁的李小李是吕家庄夜市的“绝对新人”。做服装批发生意的她,摆夜市摊刚满一周,“我一直做服装批发生意,差不多下午4点就能结束,夜市摆摊算是我的兼职。”李小李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帮着别人的服装店进货,现在自己进货、自己销售,不仅能多赚一份收入,还能直接了解到消费者最想要购买的服装款式。

“来吕家庄夜市摆摊儿,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不想总闲在家玩手机。人嘛,闲着就容易懈怠,现在我每晚在夜市摊上卖服装,5点半出摊忙到10点多,一晚就能挣1000多块钱。”李小李告诉记者。

吕家庄夜市的每一个小小摊位,都记录着这些城市“草根”们的奋斗史。而在这令人动容的人间烟火故事中,69岁的张洪信格外吸引人。

在平均年龄二三十岁的夜市摊主中,即将迈入古稀之年的他绝对是夜市上最“资深”的一个。“我在这干了4年了,虽然起步晚,但我也算得上是个‘创客’了。”张洪信笑着告诉记者,4年前他从黑龙江老家来到城阳投奔儿子,并在“老摊主”儿子的支持下,有了自己的独立摊位。

出夜市摊累不累?面对记者的提问,张洪信笑着说:“不累,我以前在黑龙江跟老伴儿种了50亩田地,这点活儿我干得了,而且干得起劲儿。”

热干面、凉皮、冷锅串串,张洪信的摊位上品种丰富,用料和做法也有不少讲究。“老主顾们都说我这儿有吕家庄夜市最好吃的热干面,这可是我的招牌。”煮面、调味儿,张洪信把每一种调味品的用量把握得精准,差一点儿都不行。

这份讲究让张洪信收获了不少顾客,他每晚都能卖出一百五六十份热干面,“我们老两口一晚能挣一千多块钱,比在家种粮食赚得多多了!”

(来源:青岛日报)